新闻中心

/ News Center

智慧城市治理:数据要素驱动的创新与变革

2024-6-14

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主论坛上,国家数据局会同多个部门发布了首批20个“数据要素×”典型案例,这些案例广泛分布于工业制造、现代农业、商贸流通等12个领域。其中,城市治理领域的创新案例尤为引人注目。

烟台市大数据中心通过建设镇街综合数据平台,整合了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的大量数据,实现了智能报表、智能台账等功能,有效减少了基层数据重复填报和手工筛查的工作量。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,还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,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图片来源:新华社

数据共享障碍需适数化改革

近年来,在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、取得阶段性突破的同时,也面临着新挑战。当前一些智慧城市的发展中,数据共享障碍依然突出。不同政府部门间信息不互通,导致居民在办理跨部门事务时需要重复提交材料,这不仅增加了居民的办事成本,也影响了城市的运行效率。

如何解决这一问题,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强调,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相应的法律法规,以确保数据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得到有效利用;同时,推动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议,提升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,打破信息壁垒。

《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》中首次提出适数化改革。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司副司长陆冬森说,适数化改革旨在消除阻碍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制度藩篱,对不适应的体制机制、组织架构、方式流程、手段工具进行变革重塑,进而推动跨领域、跨部门业务流程再造、规则重构、制度创新。

实际上,适数化改革已经在一些城市得到了实践。例如,重庆市通过建设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,对城市治理网点和管理流程进行了系统性改造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北京市则创新了“街乡吹哨、部门报到”机制,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改革整合基层执法资源,以数字赋能增强了基层治理力量。

数据合规利用需多方努力

在数据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的今天,其合规利用显得尤为关键。与传统交易模式不同,数据的复制成本极低,一旦交易,卖方将失去数据控制并承担安全风险,这成为数据流通的主要障碍。

为解决这一问题,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呼吁加快数据基础设施建设,构建可信流通体系。通过利用多方安全计算、区块链等先进技术,可以有效管控数据使用的目的、方式和流向,实现数据流通的“可用不可见、可控可计量”,从而保障数据安全,防范泄露风险。

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局长董学耕指出,数据产品化是实现数据高效利用的关键点之一。他提出构建三个层级的数据基础设施:首先是元数据基础设施,确保数据进入产品超市后有明确的目录、清单和解释;其次是数据公共化基础设施,解决数据从私有域到公共域的流通问题;最后是数据价值化基础设施,包括数据确权、估值、资产化等,形成完整的数据价值链条。

自2022年“数据二十条”发布以来,我国多地积极探索公共数据的授权运营模式。截至2023年8月,已有226个省级和城市的地方政府上线了数据开放平台,为数据的合规利用和产品化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来源:中国青年报、新华财经、中国测绘学会公众号、第一财经、中国发展改革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