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案例

/ Cases

小网格撬动大变革 ——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的吴中探索

2018-11-28

 历经三千余载春秋的吴中,坐拥陆地面积745平方公里,太湖水面1486平方公里,管辖112万常住人口,是苏州的行政大区、产业大区、人口大区、国土大区,各项工作点多、线长、面广、体大、量多。社会治理是一项重大课题,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提出“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,以网格化管理、社会化服务为方向,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”。

      吴中区级层面组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(正科级事业单位),是在区委、区政府领导下行使高位监督、指挥、协调职能的实体机构,主要职责是督促各地各部门依法履职,解决群众的各项民生类诉求。镇(街道)层面以板块为单位划分一级网格,设立联动分中心,同时以村(社区)为单位划分二级网格,每个村(社区)内部再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数细分同等数量的三级网格 。全区745平方公里陆域范围,共划分14个一级网格、212个二级网格、943个三级网格 。目前一期试点的吴中高新区(长桥街道)、木渎镇和横泾街道三地联动分中心已进入实体化运营,其余镇(街道)联动分中心建设预计9月底全部完成。届时,全区以区级联动中心为核,14个联动分中心为纬,村(社区)二、三级网格为经,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、村不落户、户不落人的网格化组织体系将全面形成。


      一方面吴中理清事件责任清单。按照“职责法定、权责一致、边界清晰、运行高效”要求,对涉及到社会综合治理方面的问题,以“指向唯一”为目标,分别确定事项处理、事项管理和事项执法的责任主体,明确处置时限、派单流程、结案标准。另一方面,理清部件责任清单。委托第三方,按照国家住建部标准对窨井盖、路灯、监控电子眼、治安岗亭、交通信号设施等设施分类摸底、编码、普查。目前一期试点的三地建成区52.3平方公里内的23.1万个“部件”已全部确权,共分公用设施、道路交通、市容环境设施、园林绿化设施、其他部件、扩展部件6个大类、138个小类,并录入信息库。点开电子地图,每个部件的编号、位置、所属网格、主管部门、权属单位、养护单位等“身份”信息清晰可见。

      项目成功建成,为吴中政法委打造了一套智能联动平台,实行城市管理、便民服务和社会治安“三网合一”和工作流、信息流、管理流“三流融合”,设置城市管理、环境保护、安全生产、社会治安、便民服务和政策咨询六大模块,整合区便民服务中心、区数字城管平台信息数据,无缝对接110接处警中心和寒山闻钟、呼叫中心、企信通、微信公众号、巡查员电动车GPS等平台数据,可实现对全区“人、地、事、物、组织”等“云”基础数据信息实时调取。同时梳理区内公共服务短号、便民服务热线,探索实行12345民生热线“一个热线电话”对外服务。针对坐席员,各级领导、巡查员、网格长和社会公众等不同应用对象,分别开发1个电脑操作界面、3个手机APP(领导通、巡查通、网格通)、1个微信公众号,形成“1+3+1”应用载体。通过智能联动平台,以事(部)件清单为依据,区联动中心、镇(街道)联动分中心可对群众各类诉求按“六步闭环”处置流程,进行集中受理、智能分派、全程监控。项目的建成,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综合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地位,构建全民共建共享、开放共治的社会治理共同体、新格局,切实兑现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”这个庄重承诺。